用雇倩出钱雇请祗应祗应人即祗候人官府中供奔走驱使之人亦指官府
用雇倩:出钱雇请。祗应:祗应人,即祗候人,官府中供奔走驱使之人,亦指官府衙役或势家仆从头目。此泛指侍从、仆人。
本白席:白席人。古代北方民间宴席上相礼、供杂役的人。
令春社:古时于春耕前(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注:“春田祭社。”唐人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私塾先生预先收取学生们的学费,用于兴办社会,乃至雇请祗应人、白席人、歌唱艺人。从社会归来之时,大家各自携带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去。春社、重午、重九,也是这样。
中秋
“中秋”之名源于节令,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礼记·月令》中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反映了先秦时期秋季从饮食生活方面关怀老年人的制度,但与节日无关。“中秋”成为节日,大约是在隋唐时期。关于节日起源,说法不一,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祭拜月神活动的孑遗”,二是“秋报遗俗”,三是东晋时期镇西将军谢尚“牛渚玩月”的典故,对后世中秋赏月之风有直接影响。据《晋书·袁宏传》,袁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夜泊牛渚怀古》诗,专咏此事:“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开始盛行。唐初主要是官员、文人阶层与家人或朋友在八月十五之夜聚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等。中唐时期,赏月聚会的风尚影响到下层社会,寻常百姓家庭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中秋还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唐代出现诸多以中秋望月为题材的名篇佳作,比如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王建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白居易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等。尤其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的《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虽未明确为中秋之夜,不过“月是故乡明”一句,几乎被认为是中秋望月思乡的最美代言。
- 第一次约会 男生不要犯哪些禁忌[图]
- 10月10日是什么节日?世界居室卫生日是哪一天[图]
- 养成5个好习惯 身体“不上火”[图]
- 人家问你是谁定要回答姓名如果只说是我对方如何辨明用人物须明求[图]
- 鳌山装饰成海龟负山形状的巨型灯火《离骚》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图]
- 驰骛东奔西走翠葆霓旌帝王仪仗车驾翠葆以鸟羽为饰的车盖霓旌即虫[图]
-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图]
- 太宗甚善其言特加优赐甚厚鲜靡鲜艳细腻季俗指末世颓败的风俗麟阁[图]
- 湴与“埿”为异体字见下今读作bàn安南行营宋神宗熙宁九年([图]
- 丈人!那世上负恩的尽多何止这一个中山狼么?接着又唱〔沽美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