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使它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不能按照它的才力供给饲料,听到它嘶鸣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反而手执马鞭指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难道真是没有好马吗?那是真的不认识好马啊!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道:指儒家的道,参看《原道》。受,通“授”。业:指儒家的经典,即下文“六艺经传”。惑:兼指道和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孰:谁。师道:这个“师”字和前面两个“师之”的“师”字,都用作动词,即学习之意。庸知:岂知。庸,岂,难道。无:无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注释】 师道:从师学道的风尚,从师求学的道理。出人:超出于一般人。下圣人:低于圣人。是故:因此。益:更加。其:表揣测语气的副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注释】 身:自己。句读(dòu):指文字诵读。语意尽处,古人叫做句;语意未尽,诵时须略作停顿处,古人叫做读,通作“逗”。不:同“否”。小:指习句读。大:指传道、解惑。遗:遗弃,废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释】 “巫医”句:巫,古代从事降神招鬼等迷信职业的人。上古巫医不分,故连举。乐师,古代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族:类。若:似,近。不复:不能恢复。不齿:不与并列,表示鄙视。齿,并列。智:见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注释】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因郯是子爵,故国君称郯子。郯子朝鲁,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官名的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苌弘:周敬王大夫。孔子至周,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知识。见《孔子家语·观周》。师襄:鲁太师(乐官),孔子曾从他学琴,见《史记·孔子世家》。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三人行”二句:语本《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者引文稍有不同。专攻:专长。攻,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李蟠(pán):韩愈的弟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的著作。通:全部。不拘于时:不受时俗限制。时俗是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贻: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