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据《书与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7月版)
高适与岑参
解放前讲授“历代诗选”时,尝试一种方法:从诗人最常用、多用的名物、形象、词语切入,来进行分析,有些成果。这里,从旧讲稿中抄出关于高适与岑参的分析。作为一例,向研究者请教。
盛唐诗人中,高适与岑参一向并称,二人诗中,都常写边塞苍凉之景,发兵戈杀伐之音,号为边塞诗。但是,细看起来,却是各有个性。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高适)其气象似乎比不上岑参的奔放,然其诗中的人情味,却较优于岑。他在写边塞的景象、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岑高诗的差别,我想就在这一点。”此论甚是。两诗人何以有此区别,则由于更根本的区别。
先看岑参。
过去说杜甫“每饭不忘君”,无非因为他的《槐叶冷淘》诗中有“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之句,其实他诗中的“君王”之类并不是太多。倒是岑参诗中,念念不忘的是:
1.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喜气薄太阳,祥光彻窅冥。奔走朝万国,崩腾集百灵。(《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2.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送祁乐归河东》)
3.天子怜谏官,论事不可休。(《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