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列子射箭经常能够射中,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吗?”子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啊!”关尹子说:“还不行啊。”子列子回去练习了三年,再次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吗?”子列子回答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好了,守住你的心得,不要忘了。”不光射箭这样,国家的存亡,自身修养的好坏,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圣人不看重国家的兴亡、个人修养的好坏,而重视国家兴亡和个人修养好坏的原因。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柳下季说:“你送岑鼎至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就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鲁君的国家。
齐愍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愍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齐愍王逃亡,居住在卫国,白天散步的时候,问公玉丹说:“我已经亡国了,却不知道原因。我亡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马上改正。”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已经知道了亡国的原因,大王您还不知道啊!大王亡国的原因是您贤明啊,天下诸王都是不肖之人,而只有大王您是贤明的人,他们痛恨您的贤明,所以合兵攻打您,这是您灭亡的原因啊!”齐愍王感慨地叹息说:“贤明也这样痛苦吗?”他还是不知道失败的原因。这也是公玉丹的过错。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儿子全杀了,然后自己继承王位。于是他就在越王的面前说他前三个儿子的坏话,于是越王杀了他们。全国人都不高兴,议论国君的不是。豫又说第四个儿子的坏话,想让越王也杀了他,越王没有听从。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一定要被处死,就凭借国人的力量驱逐豫,围住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因为不听豫的话,才遭到这样的祸患啊!”这就是不知道灭亡原因的缘故。
事物如此表现,一定有它的缘故。不知道它的缘故,即使做事得当,其结局必然困顿。对于问题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它产生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若是不能找到它的根本原因,一味地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那样不但不会使问题得到解决,往往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问题。
一个君主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周围的大臣、内侍会想尽办法把真相掩藏起来。所以,大凡国家的灭亡,不是由于君主的不贤能,而是由于君主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范蠡善于调查获成功
范蠡帮助勾践复国报仇之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定陶。定陶是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范蠡认为在这里一定能够发家致富,于是改名朱公,人称陶朱公。
范蠡在定陶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非凡的经商才能,在十九年内三次挣得千金。但是他仗义疏财,每次赚到钱,总会慷慨解囊,救济穷人。他卓越的理财能力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能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他发现价格的涨落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就会下跌,贱到极点就会上涨,呈现出“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范蠡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就是在物价便宜的时候,大量收购。他还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低贱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尽数抛出。